2025年10月18日,我院“润之英才班”学生在相关学科老师的带领下,分别参加了两场高水平学术交流会。
我院“润之英才班”学业导师和任课老师王佳娣、陈艳君、刘祥清、李双携24“润之英才班”黄诗琪、李恬丽、詹越三位同学,参加了2025年第五届《中国外语》学术交流会。本次交流会高等教育出版社举办,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中国外语编辑部承办,以“聚焦外语教育创新、赋能学科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会上,多位学界专家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外语教育”“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译学创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外语学科建设”等主题开展主旨发言,观点深刻、见解独到;下午则设置专题探究与分组研讨环节,既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教学”“社科项目申请书论证逻辑”等实践议题,也围绕“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与教师科研创新”两大专题开展深度研讨,参会者充分交流学术思想、分享实践经验。此次交流会搭建了全国外语教育领域的高端学术对话平台,汇聚了学界与教育界的智慧力量,为破解外语教育实践难题、探索学科发展新路径提供了宝贵思路,有助于推动我国外语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向更高质量迈进,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与国家语言战略实施。同时,本次会议也为校地合作、校校联动注入了学术动能,为“互帮、互通、互赢”的合作模式提供了学术支撑。参会师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王佳娣老师谈到:“本次会议为我们提供了学科前沿的动态与教学改革的思路,尤其在‘AI+外语教育’融合方面深受启发。”陈艳君老师认为:“会议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教学实际,对优化‘润之英才班’课程设计与科研引导具有参考价值。”学生黄诗琪则表示:“作为大二学生,能现场聆听顶尖专家的报告并参与交流,极大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更坚定了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念。”
此外,我院“英语文学导论”课程负责人刘霞老师,携“润之英才班”成铎文、石路、何凡、谢婷芳四位同学,参加了在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的“理解与交流:世界文学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了美国哈佛大学大卫·达姆罗什(David Damrosch)、湖南师范大学张隆溪教授、曾艳钰教授、鲁汶大学西奥·德汉教授等多位世界文学研究领域的顶级学者,聚焦“世界文学在地缘时代的意义”“现代主义期刊网络与世界文学的形成”“世界文学在地缘政治冲突与文化分歧中的桥梁作用”“从中国视角出发对世界诗学的贡献”等主题展开讨论与对话。整场研讨会嘉宾发言高屋建瓴,思想碰撞不断;报告内容深刻、视角新颖,其中关于世界文学如何超越文化隔阂、促进文明互鉴的讨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刘霞老师与同学们表示,通过此次研讨,不仅极大拓展了学术视野,也更加明确了世界文学在化解地缘冲突、助力教育与社会沟通中所承担的角色。成铎文同学认为,会议中专家学者提出的《静夜思》在翻译中变异为流散表达、叙事作为暴力与政治媒介等观点极具启发性;谢婷芳同学提到,专家对李白诗歌不同译本的讨论,实现了中外文化的深层次交流,这不仅是对译文的咬文嚼字,更是对深层情感的剖析,而“literary rebirth(文学重生)”相关论述也让她深有感悟,尤其是“将‘火’视作‘重生的燃料’”这一新颖观点,更是让她眼前一亮。
此次参加系列学术交流会具有多重积极意义。一是搭建了高水平学术展示与交流窗口。陈艳君副院长、王佳娣副院长带队参会,既展现了学院在外语教育领域的积极参与态度,也为学院与全国同行建立深度联系、拓展合作空间创造了条件;二是为“润之英才班”同学提供了沉浸式学术体验。多名同学近距离接触外语学科前沿动态、聆听权威专家分享,有助于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既契合学院“润之英才班”的人才培养目标,也为学院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育人提供了鲜活参考;三是为学院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提供了重要借鉴。交流会中关于“人工智能与外语教育融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世界文学话语体系构建”“翻译与文化传播”等议题的探讨,与学院“布局人工智能专业、推进省级一流外语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为学院破解教学科研难题、完善职前职后教育衔接、深化校地教学实践联动提供了新思路,将有力推动学院学科建设更精准对接教育一线需求与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提升学院在全国外语教育与外国文学研究传播领域的影响力与竞争力。


(责任编辑:廖嘉琰;审核:陈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