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下午 ,教工第二党支部在百熙楼223会议室邀请中央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博士樊鹤平作题为“王夫之思想中的湖湘精神及其影响”的讲座。学院副院长王佳娣,教工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学习活动。讲座由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胡靓主持。

樊鹤平聚焦王夫之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中的湖湘精神,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两个结合与七个着力要求,深入探讨了传统文化的创作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全体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樊鹤平阐述了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灵魂的重要性,强调了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两个结合”中的“第二个结合”以及“着力赓续中华文脉”的要求。介绍了王夫之的生平:明亡前以儒生身份志在科举,明亡后积极抗清,失败后归隐著述,被誉为“船山先生”。他坚守民族气节,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精神,对中国传统学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反思。王夫之一生著作颇丰,涵盖哲学、史学、政治、文学等多个领域,如《张子正蒙注》《读通鉴论》《黄书》等。其著作在去世170多年后,由邓显鹤、曾国藩刊刻《船山遗书》,得以广泛流传。

樊鹤平在交流中指出王夫之的思想是湖湘精神的重要源头之一,其“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近代,王夫之的思想被洋务派改造利用,其“体用道器”说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形成呼应。《船山遗书》在晚清成为湘军的思想旗帜,对曾国藩、左宗棠等近代湖湘人物产生了深刻影响。湖湘文化在近代实现了从学术流派到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转折,近代湖南成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中心地区,而王夫之的思想(船山学)是古代湘学向近代湘学过渡的桥梁,深刻影响了谭嗣同、黄兴等近代人物。王夫之被认为是“湖湘学由盛而衰,至船山而复盛”的关键人物,其思想被梁启超评价为“清末民初知识阶级无人不知”,在湖湘文化乃至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樊鹤平引用马克思的观点,强调哲学家是时代的产物,王夫之的思想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当代传承中华文脉、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

通过本次讲座,让大家不仅加深了大家对王夫之思想与湖湘精神的理解,也为如何在新时代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党员干部们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交流感悟,表示这堂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更有情感温度,不仅解答了工作中的思想困惑,更激发了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一课一片一实践的形式很新颖,让理论学习不再枯燥,而是真正走进心里、融入工作。”宣传委员曾昭艳说道,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务实举措,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岗位工作中。

胡靓在总结时指出,此次主题党日活动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通过“名师授课+互动交流”的形式,让党员干部在集中学习中凝聚了思想共识、增进了情感共鸣。下一步,党支部将持续深化“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模式,不断丰富主题党日活动内涵,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实践化,引导全体支部党员教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教学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党建力量。

撰稿人:吴娱 一审:胡靓 二审:戴建宇